®关于本站
高花亭网校主页 教学教研资料 道德教育成果 一流的师资力量 “省家教名校”在线栏目 老师们工作的目的地 逸夫工程的及时报道 校内影像资料 教育自由在线 学校教育新闻 老师们的个人风采展示 学习之余的休息地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课堂教学从以“教”为中心转向以“学”为中心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高华亭小学   王斯馨

    “带着知识走向学生”,不过是“授人以鱼”,“带着学生走向知识”,才是“授人以渔”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进行课程改革,迫切需要大批“授人以渔”型的教师,课堂教学如何从以“教”为中心转向以“学”为中心是当前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
    一、以“教”为中心,导致学生思维僵化。

    对于教师,中国自古就有“师者,传道,授业,解惑也”这样的评价。教师的天职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,其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。教师紧紧围绕着“怎样教”去备课,学生则用听来的知识去应付练习考验,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成定局。如今,历史已进入21世纪,科学技术速猛发展,国际竞争日趋激烈,知识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,而人才必须要借教育来实现,着力促进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迎接挑战的主要对策,全社会都在关注着教育。为此,国务院作出了《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》,明确指出:“面对新的形势,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,我们的教育观念、教育体制、教育结构、人才培养模式、教育内容和方法相对滞后,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,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。”这里的不适应,也包括课堂教学模式,具体表现为:

    1、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。学生的水平不可能在同一个层次上,教师“教”的知识只能被部分学生接受,忽略了学困生,不能专向全体。

    2、教师单向灌输,学生被动应答。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,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“容器”,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,是学习的主体,教师的“教”只是外因,是简单地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,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,其内因——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发挥作用。

    3、课堂教学成为机械训练的操练场。陶行知先生说过:“先生的责任不在教,而在教学,而在教学生学”。传统的“教”只是让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。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。

    4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。江总书记指出: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,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。”传统的“教”是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应付考试,没有真正带进生活中,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能进行多向思维,不能主动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,不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。

    二、以“学”为中心,真正体现学生主体价值。

    很明显,传统的以“教”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。为此,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新的《课程标准》,要求:“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,其基本出发点是助进学生全面、持续、和谐地发展。应突出体现基础性、普及性和发展性,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”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,学习质量的高低、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自身。课堂教学以“学”为中心,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。学生会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。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,有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。以学为中心,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。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,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。以学为中心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。学生自主学习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中,易产生好奇心,会萌发许多问题,形成稳固的知识建构过程。以“学”为中心,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。和睦的师生关系会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,学生会从“要我学”变为“我要学”、“我爱学”、“我善学”;以“学”为中心,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。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、主动地、有见地地学习,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;以“学”为中心,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。,学生的自主学习,会产生相互交流,共同切磋的愿望,能够从互相帮助,共同分享中得到快乐。

    正因为如此,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,从以“教”为中心转向以“学”为中心,把课堂还给学生,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。

1.[语文] 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

2.[讲座]小学数学教学策略

3[语文]威尼斯的小艇

4.课堂教学从以“教”为中心转向以“学”为中心

语文    数学

英语    自然

社会    思品

美术    音乐

信息技术

其他 

  课件制作  
1.要路还是要树

2.掷垒球

 

 

中国教育报

清华网络学堂

北京师范大学

1.王斯馨副校长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

2.教导主任张燕获省教坛新星称号

3.李晓君、余艳老师的课件获得市一等奖